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关于唐朝称呼 (第4/10页)
【皇后自称】:皇太后下制令时,自称“予”,在便殿见群臣时,则称“吾”,很多时候也用“我”。 【后妃自称】:在正式场合用“妾某氏等”,“臣妾”也可,平时则用“我”或者“吾”。 【公主自称】:对皇帝她也是称“吾”或者“我”。 【皇帝对儿子称呼】:亲昵一点可叫小名,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,如九郎之类 【皇太子自称】:平时还是多用“我”或者“吾”,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“儿臣”,对下人可用“小王”。 【太监、宫女】:在唐代太监是被称为“宦官”、“宦者”或者“给使”。女的,就是“宫人”、“宫婢”、“侍女”,与后世差别不大。 【自称:】小子、鄙人、“某”这个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,全社会上下通用。 【衣食住行】:唐代的服饰在形制、质料、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。武德四年621年,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,规定了祭服、朝服又名具服、公服又名从省服、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。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,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。其后,唐太宗、高宗、德宗、文宗等也都曾下令,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。 大致说来,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,而庶民百姓只能穿以粗布麻衣,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。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。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,头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